一刀不夠,再來一刀。
苻南華不禁滿心感慨,難怪《尸子》有云:虎豹之子,雖未成文,已有食牛之氣。
————
顧粲家的院子里,孩子已經(jīng)被他娘鎖在內屋房間,婦人和自稱“真君”的老人相對而坐。
老人收起掌心紋路、縱橫交錯的手掌,微笑道:“大局已定?!?br>婦人疑惑道:“敢問仙師剛才做了什么,才能讓那陳平安......”
說到這里,她發(fā)現(xiàn)老人眼神驟然綻放鋒芒,嚇得她趕緊閉嘴不言。
老人望向院門那邊,輕輕拂袖,帶起一股清風,在小院旋轉不定,徘徊不去,老人這才道:“如我這般身份的人物,涉足此地,越是深陷于泥菩薩過河的無奈境地,雖然目前還談不上自身難保,但是時間越久,就越......嗯,如宋集薪那少年所說,叫做拖泥帶水,只能混一個沾惹滿身因果的下場。好就好在那人,天怨人怒,哪怕已經(jīng)作退大一步想,仍是晚節(jié)不保,難逃滅頂之災,可惜啊,原本有望享受千秋香火的局勢,急轉直下,慘不忍睹......趁此機會,我才能夠為你兒子做些謀劃,看看能否既了結那少年的性命,又掐斷以后某些圣人仙師的順藤摸瓜,免了秋后算賬的后顧之憂,好讓我這位新收弟子在未來登仙路上,挾風雷之勢,最終化龍......”
婦人坐在一旁,斷斷續(xù)續(xù),聽得大汗淋漓。
老人笑問道:“是不是很奇怪,分明是餐霞飲露、不理俗事的世外之人,為何潛心修道,修來修去,好像只修出了這般城府戾氣?比你這眼窩子淺的無知村婦,也好不到哪里去?”
婦人連忙低頭顫聲道:“萬萬不敢作此想!”
老人一笑置之,安靜等待云霞山蔡金簡的敲門。
修行路上,術法無邊,神通無窮。理有大小,道有高低。
蔡金簡視你們如螻蟻,本真君何嘗不是視她與苻南華為螻蟻?
與腳下螻蟻,講甚道理?
一位雙鬢星霜的儒士帶著青衫少年郎,離開鄉(xiāng)塾,來到那座牌坊樓下。這位小鎮(zhèn)學問最大的教書先生,臉色有些憔悴,伸手指向頭頂?shù)囊粔K匾額,“當仁不讓,四字何解?”
少年趙繇,既是學塾弟子、又是先生書童,順著視線抬頭望去,毫不猶豫道:“我們儒家以仁字立教,匾額四字,取自‘當仁,不讓于師’,意思是說我們讀書人應該尊師重道,但是在仁義道德之前,不必謙讓?!?br>齊先生問道:“不必謙讓?修改成‘不可’,又如何?”
青衫少年郎相貌清逸,而且比起宋集薪的咄咄逼人、鋒芒畢露,氣質要更為溫潤內斂,就像是初發(fā)芙蓉,自然可愛。當先生問出這個暗藏玄機的問題后,少年不敢掉以輕心,小心斟酌,覺得是先生在考究自己的學問,豈敢隨意?中年儒士看著弟子如臨大敵的拘謹模樣,會心一笑,拍了拍少年的肩頭,“只是隨口一問而已,不必緊張。看來是我之前太拘押著你的天性了,雕琢過繁,讓你活得像是文昌閣里擺放的一尊塑像似的,板著臉,處處講規(guī)矩,事事講道理,累也不累......不過目前看來,反倒是件好事?!?br>少年有些疑惑不解,只是先生已經(jīng)帶他繞到另外一邊,仍是仰頭望向那四字匾額,儒士神色舒展,不知為何,不茍言笑的教書先生,竟是說起了許多趣聞公案,對弟子娓娓道來:“之前當仁不讓四字匾額,寫此匾額的人,曾是當世書法第一人,引起了很多爭辯,例如格局、神意的筋骨之爭,‘古質’‘今妍’的褒貶之爭,至今仍未有定論。韻、法、意、姿,書法四義,千年以來,此人奪得雙魁首,簡直是不給同輩宗師半條活路。至于此時的‘希言自然’,便有些好玩了,你若是仔細端詳,應該能夠發(fā)現(xiàn),四字雖然用筆、結構、神意都相似相近,但事實上,是由四位道教祖庭大真人分開寫就的,當時有兩位老神仙還書信來往,好一番爭吵來著,都想寫玄之又玄的‘?!郑辉敢鈱懰字炙椎摹浴?.....”
然后儒士帶著少年再繞至“莫向外求”下,他左顧右盼,視線幽幽,“原本你讀書的那座鄉(xiāng)塾,很快就會因為沒了教書先生,而被幾個大家族停辦,或者干脆推倒,建成小道觀或是立起一尊佛像,供香客燒香,有個道人或是僧人主持,年復一年,直至甲子期限,期間興許會‘換人’兩三次,以免小鎮(zhèn)百姓心生疑惑,其實不過是粗劣的障眼法罷了。只不過,在這里完成一門芝麻大小的術法神通,如果擱在外邊,興許就等于天神敲大鼓、春雷震天地的恢弘氣勢了吧......”
到后邊,先生說話的嗓音細如蚊蠅,哪怕讀書郎趙繇豎起耳朵,也聽不清楚了。
齊先生嘆了口氣,語氣有些無奈和疲憊:“很多事情,本是天機不可泄露,事到如今,才越來越無所謂,但我們畢竟是讀書人,還是要講一講臉面的。更何況我齊靜春若是帶頭壞了規(guī)矩,無異于監(jiān)守自盜,吃相就真的太難看了?!?br>趙繇突然鼓起勇氣說道:“先生,學生知道你不是俗人,這座小鎮(zhèn)也不是尋常地方?!?br>儒士好奇笑道:“哦?說說看?!?br>趙繇指了指氣勢巍峨的十二腳牌坊,“這處地方,加上杏花巷的鐵鎖井,還有傳言橋底懸掛有兩柄鐵劍的廊橋,老槐樹,桃葉巷的桃樹,以及我趙家所在的福祿街,每年張貼的谷雨帖、重陽帖等等,都很奇怪。”
儒士打斷少年,“奇怪?怎么奇怪了,你自幼在這里長大,根本從未走出去過,難道你見識過小鎮(zhèn)以外的風光景象?既無對比,何來此言?”
趙繇微沉聲道:“先生那些書,內容我早已爛熟于心,桃葉巷的桃花,就和書上詩句描述,出入很大。再有,先生教書,為何只傳蒙學三書,重在識字,蒙學之后,我們該讀什么書?讀書,又為了做什么?書上‘舉業(yè)’為何?何謂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?何為‘天子重英豪,文章教爾曹’?先后兩位窯務督造官,雖然從不與人談及朝廷、京城和天下事,但是......”
儒士欣慰笑道:“可以了,多說無益?!?